大達文具行 – 油麻地

文章抄自 https://www.instagram.com/hongkonghistoricalshops [如有冒犯請告知下架]

創於:1948 年
經營:文儀用品及紙品文具銷售
地址:油麻地上海街165號
撰文:Cindy
攝影:@charlesleeds1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年入秋時節,莘莘學子最期待的莫過於備好文具,迎接新一學年,長大後進入職場,手握的筆袋漸變成電腦包。但日常生活中,除了執筆忘字,執紙無筆都是使人惱大的事。文具店,包羅各種文儀用品選擇,正是為人解決日常所需,亦滋養城市的文化成長。現今資訊科技新時代,發展的推土機,是否也把街頭的文具店推進歷史深淵之中?

現位於上海街165號的大達文具行(以下簡稱為「大達」),由現任經營者陳鎮雄先生的爺爺 —— 陳浩如先生創立。陳老先生於1895年以七歲之齡來到香港,最初於舊中華書局工作做學徒,賺錢養家同時累積書務業的經驗。白手興家,首先於上海街123號開立「興記書莊」售賣書藉,隨後在旁舖位開辦專營印製的「興亞印刷」。 陳生憶述,當時的舊式油墨印刷,是以紙張重重地壓在、俗稱「電板」上,進行手動印刷。當時的書目除了港澳地區,更遠售至南洋各地,包括工具書如《英語不求人》及古文書如《古文觀止》等。另外書莊亦有代售其他香港出版社的小學教科書,轉售到本港的小學及零售予附近的學生。陳老先生及後亦在旺角上海街分別開立「興華文具行」、「興記支店」及「大達文具行」,生意以零售文具紙品為主,年事漸長後交由兩位公子、陳基源和陳福祥先生繼承經營店務。7-80年代香港工業北移、經濟轉型,時至今日,大達文具行以銷售各式文儀用品為主。

今天甫踏進大達文具行的店面,便會看見其保留了傳統零售舖的陳設裝潢,這或許與其經營模式有關。有別於現時市面其他店家把文具全併密集地擺出,大達的貨品陳設是選擇將它們放在玻璃飾櫃內,顯得琳琅滿目而不過於混亂。問到為何三十年來仍選擇沿用傳統式擺設,陳生回答指店內空間小,但貨品種類頗多,加上客戶採購貨品比較大量,所以玻璃飾櫃可以貯存較多份量,不用去貨倉取貨,省卻時間、方便顧客;同時他也認為,與其像超市般客人取貨付款即離去,更樂見對方進入店舖後的一聲問好,詢問有否售買所需的文具,從而打開彼此的溝通,明白顧客的要求並提供所需,建立超於單純供求買賣的關係。這也是呈現了老舖的一種特色,大達透過保留了店內裝潢,自然而然的引向另種買賣的方式。比起當今如疫情期間要盡量減少接觸傳播風險,而愈趨盛行的「無接觸購物」、自動付款機和QR code落單,等等用上機械代替人員的零售形態,看似提高了效率,卻無疑是削去了人際買賣間的交流。

除了右邊一個腰平面高的玻璃飾櫃,放有各款筆材、釘裝用品、小型文具,大達店面左邊亦有高至天花的玻璃門組合櫃,存放各尺吋大小的文件夾、畫簿及各色便條紙;以前為應付周邊中小型企業的需求,大達亦有賣不同款式的帳單收據本。店舖後方則放着一系列台灣製造、託盤以電木製的羅盤(即羅庚)。大達店門前有一個帶有年月痕跡的木筒,四格放置不同紙品,陳生指往昔尖沙咀一帶手工訂造洋服和進出口業繁盛,行業用的紙品銷量大,因此來貨種類沿流至今:例如有又名白雞皮紙的洋紙,主要供裁縫採紙樣用,舊時學生亦用作包書;另有略厚身如草紙或習字簿材質的傳統紗紙,即俗稱的「包鹽焗雞紙」,常用於餐廳及家用烹飪燉焗。宣紙、玉扣紙托墨吸水韌性好,則適用於毛筆書法;防潮耐磨的瀝青紙常用作商品包裝;每逢盛大事宜如臨近歲晚、招牌開封、做節拜神必用上的大紅紙,以上種種大達文具行都仍有售賣。

自1960 年代起,本港製成的文具成品主要是靠人手而非機器,多為紙品製造與印刷相關,其他文具產品的零售多依靠外地入口,從選擇的變化中可見其潮流軌跡。 初時貨源主要來自歐美地區,例如書寫和填色筆具、釘書機及文件夾等。陳生解說,以往一般外國的文具製造商招攬本地代理商,代理商把來貨分予不同分銷商,再到其他零售商店,使得當地市民都能從在地文具店買到進口商品。60年代之前,德國的工業發展成熟,工藝大國的產物精美而耐得起時間,訪問當日陳生展示出自己赴美留學時所用的「計算尺 (slide rule)」及鋼製圓規。前者在未有計算機年代時,廣為工程人員使用,通過滑動游標及對數鎖定的刻度,進行不同乘除計算法以得出結果。雖然這個約10英寸長的文具尺,現已被電子計數機取代,但觀察其正反面的一切幼細刻度及算式,也不由得佩服其時發明者的巧思。

日本文具自60年代打入香港市場,如斑馬、蜻蜓牌等原子筆,以價錢相宜且高品質的賣點成為不少市民及公司的常用書寫工具;日式百貨公司如座於鬧市銅鑼灣的香港大丸百貨及旺角大大百貨相繼開業,內裡特設文具部,亦帶起其時的日本文具風潮。後來到7-80年代,台灣文具生產商發展出外銷實力,除了各種文具,也輸出紙冊、簿本等到各地。到90年代,中國製造的價廉文具也進入香港市場,例如上海出產的中華牌鉛筆,成為本地學生的常用品。

除了簡略本港文具的產品史,陳生亦簡單剖析了文具零售的各種形態。以前的文具產業除了市面的文具店外,也有稱「目錄銷售」(Catalog sale)的方式,即個別企業客戶先查閱文房產品目錄,通過郵寄或傳真方式,去訂購其時所需的品項及數量;透過送至手中的商品目錄延長了消費客群與產品的接觸時間、豐富產品資訊,從而增加購買的機率。然而,隨着電子商務(E-Commerce)的興起及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買賣交易的平台逐漸從街道轉移到網路上,例如淘寶、eBay及Amazon 等,進一步取替了實體店的需求。近年文具的零售點不只限於傳統形式上的「文具店」,陳生指出,雖說近十年文具店式微,但現時有不少地方均有文房用品的身影,例如超級市場、百貨公司、主打價錢便宜的特賣場及生活家品店如日本城和 Aeon Living Plaza 等。

面對近年的經營挑戰,有不少文具公司、地區老店都結束營業。現時仍留在社區的文具店能如何轉變更新,以迎接將來呢? 受訪的陳鎮雄先生於 70 年代留美深造,畢業後在美國及香港從事電腦工作多年,到幾年前退休,因着父親陳基源先生年紀老邁,便將大達文具行的業務交予他接管。承擔起管理大達的責任,陳生有自身的經營心得:「其實文具,都係為咗解決問題、提供 solution、增加工作效率⋯⋯ 」 此話在訪問中也重提不下數次。的確,文具本來就是為輔助書寫而誕生,中世紀以來,前人以鐵蠟鵝毛石墨等不同物料,在平面上劃上字形,以發展出文明和溝通;到逐漸演變而生的紙品、修正用品及裁剪黏貼工具,都是為着各種文儀功能而生。而文具店,就彷如一個存有各項工具的中心點, 佇立在街邊默默的回應着人們生活中產生的各種需求。隨着科技進步,新媒體廣泛應用,許多日常的實體操作都可移到虛擬世界去進行。 與其說是文具店前景堪憂,倒不如思考文具本身的出路⋯⋯ 問及大達文具行的前景,年屆七十的陳鎮雄亦抱有勇於挑戰、隨遇而安的態度,直言都是本着承擔家業的意旨,繼續經營大達。「而家我同家人打理舖頭係忙㗎⋯⋯ 但忙得有其所,能夠提供優質貨品及服務給顧客,滿足佢地嘅需求,咁樣過日子有挑戰性、亦很有意義⋯⋯ 」。老舖的傳承,後輩各有自身的理由和決定;就如同人際間的通訊,有人常用短訊、電郵,也有愛用紙筆書信的一群。萬物的應用,漸變成生活方式的選擇,城市如何文化?不妨走進街上碩果僅存的文具店,用不上二十元的紙筆尋找答案。

By admin

關於Boris Tang Boris對多項興趣都有心得,每一項興趣他都會全程投入參與,亦不忘向身邊朋友推薦,務求令大家都可以一同參與。Boris曾熱衷的興趣如下: 西洋書法,自2000年開始自學Italic, Copperplate,曾教導新手入門班。 射箭,2002-2008年間活躍於射箭比賽,中級組射手,建立綠林射箭會(2006年至2021年)。 飛鏢,2014年開始設立品牌MyDarts,並組織多隊飛鏢隊參加Dartslive, Phoenix及香港飛鏢會的聯賽,高峰期一星期三晚出席比賽,亦曾兩次帶隊到日本參加飛鏢比賽。 龍舟,2016-2018年擔任聖士提反書院舊生會龍舟領隊,安排練習及參加南區龍舟賽事。 草地滾球,2015年起不間段代表大埔草地滾球參加香港草地滾球聯賽及公開賽,在2018年協助球隊於第8班奪得冠軍及升班。2021-2023年擔任大埔草地滾球會副召集人。